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智能算法组秘书长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高教装备分会理事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理事
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温建明,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建设处处长,浙江师范大学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高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层次拔尖人才培育计划。研究方向为压电驱动与控制技术、生物电阻抗检测技术、微纳器件与微能源收集技术等,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项,横向课题6项。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多个顶级期刊的审稿人,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智能算法组秘书长、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在nano energy、acs nano、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及机械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sci/ei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其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项。在校主要担任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机械原理、机械精度设计等课程教学工作;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一流课程2门、省新形态教材1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浙江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教改论文6篇。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高教装备分会理事、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理事等。2010年入选浙江师范大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14年获浙江师范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十佳”, 2014年获浙江省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工科组一等奖,2016年入选浙江师范大学第三届教坛新秀,2017年入选年度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9年入选校首届学术名师培育计划 2020年入选校三育人先进个人,2020年入选浙江省高层次拔尖人才培育计划。
紧跟时代,追求卓越,他的科研精神贯穿学教生涯;知行合一,以生为本,他的教学态度激励着每一位学生笃定前行。实验室里,他是“唱黑脸”的严厉导师;讲台上,他是富有创意的教书匠。他就是浙师大工学院的“男神”导师温建明。
时光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儿时对机械机构的满腔热忱,使他在大学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邂逅,但当时的温建明并不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导师的指点下,他逐渐认清行业的发展趋势,秉持着对知识不断求索的执念,他选择在专业领域继续深耕。而导师的一路指点也悄然在他心中种下“培养人”的种子,让温建明体会到成为一名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如今,他也接过了教育的薪火,不断传承追求卓越的科研态度与精神。
来到浙师大后,温建明以工医结合的科研基础助力数理医学院的筹建。2016年赴日本访学期间,他开始从事循环肿瘤细胞和疟疾检测等医学方面的研究。他强调,传统医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理工医学科交叉融合、医疗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工科是将新兴技术转化为设备装置的关键一环。例如,物理场能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电化学成像电阻抗相较于以往的ct、核磁、超声,在医疗诊断中具有无辐射、成本低、可便携等优势。同时,温建明牵头负责的“医学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项目于2022入选我校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在指导学生科研时,温建明也同样强调对前沿科技的探索和新研究动态的关注,鼓励学生尽早投身科研。他总是善于发现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并乐于为学生创造平台和机会。在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中,他带领学生从查阅文献、操作设备等基础任务做起,并在每周的小组会议上分享交流近期的研究成果,逐步深入,稳扎稳打。
温建明正在指导学生
“有时候大家都觉得温老师做科研有点‘吹毛求疵’,明明可以少花力气,偷点懒能完成的实验,他却要用最‘笨’的方法,从逻辑上来论证你的实验是否可行,做了是否有意义。”学生陆奇涛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渐渐理解这是温老师教导他们在科研上务实求真、严谨治学的良苦用心。
表面严厉的温建明对学生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学生面对实验束手无策时,尽管事务繁忙,他总愿意帮助他们一起攻克难关。“对大多数人来说,科研都是枯燥单一的,每天与冰冷的设备与繁杂的数据打交道的滋味并不好受。”学生胡影吐露心声,“这条路需要指路人,而我很荣幸,能在温老师的指导下,砥砺前行。”从科研的探索者到学生的引导者,温建明以教研互促的热情,为学生的科研道路指明方向。
初入教坛,温建明便摘得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工科组一等奖等荣誉。这些耀眼的成就被他称之为“阶段性结果”。他将竞赛视为锻炼自我的机会,在发现不足、改进提升的过程中臻于至善。“有热爱,有情怀,站在讲台上讲课就有动力。”他以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为己任,不断探索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在课堂上,温建明擅长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工件运动动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知识理解,同时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在他的翻转课堂里,学生们会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他们将机械工程等专业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创意的火花。
温建明参加教育论坛
温建明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懂了不够,还得会用。”温建明认为工学课堂要回归工程本身,实践才能出真知。在《机械原理》这一门课程中,他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鼓励学生自选题目设计机构或机器,并尝试动手制造实物。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出了如摘果机器人、上楼辅助系统、蜻蜓飞行器等一系列富有创意和使用价值的优秀作品。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水平,温建民还积极鼓励学生们参与到各类机械设计和创新大赛中,以赛促学,提升设计水平。
在课堂教学外,温建明还带领团队编写机器人方面的教材,致力于开发与时代同步的教学资源。紧密结合当代教育需求和国家教育政策,温建明将新的教学理念、前沿的科技知识和多样的教学形式融入新教材之中。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便是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通过在教材中嵌入二维码,学生们只需用手机扫描,即可访问虚拟实验项目和实际生产线的相关视频,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和实践性。
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用智慧引领学生的成长。温建明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教育视野,推动学生们在专业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至今,温建明仍能亲切地喊出2009年自己第一届学生的名字。谈起过往与学生的趣事时,他总是眯着笑眼。寒来暑往,近十五载讲台春秋,温建明坚持以学生为本、严谨务实的教学理念,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秉持着赏识教育的理念,他坚信每个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以用恰当方式去挖掘、点燃他们的内驱力,引领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第一次见到温老师是组内聚餐。吃饭期间,温老师和高年级师兄师姐交流实验室近期的管理发展事项,同时很耐心地给我这个新生介绍着实验室的组成,还时不时还热心地给我夹菜,来缓解我的拘谨。”温建明对待学生温和的态度和对实验室的上心程度,给高云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全校第一个拿到国家留学基金,并上岸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同学,高云叶对温老师有着无尽的感激之情。高云叶回忆道,温老师在她科研瓶颈期多次与她谈话,提供针对性的方法对策,每次交流都使她受益匪浅。而她备战雅思的关键期正是疫情爆发的寒冷冬季,整整两个月,从资助住宿到定期探望,温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是她前行的动力。
温建明与学生的合影
在温建明培养的代代英才中,也有许多学生选择重新回到母校,传承育人精神,数理医学院现任副教授陈康便是其中之一。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博士期间,陈康始终保持与温老师及其团队的紧密联系,定期回浙师大交流。即便在疫情时期,它也以线上视频的方式持续进行。除了学术交流,陈康也会和温老师分享自己留学生活中的趣事。此外,上海交通大学“赵朱木兰”博士生一等奖学金获得者胡意立,也深受温老师的影响,毅然选择回母校与导师并肩作战。这一切,都离不开温老师自身浓厚的个人魅力和背后强大的研究团队。
看着他们在求学与研究之路上笃定前行,养成卓越的才能,怀着热忱的情怀回报母校,温建明也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追逐梦想,勇往直前。“我的理想就是当我退休了,能够培育出100位对社会有贡献,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温建明如是说。
可以说,温老师是我的偶像,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在基础的为人处世等方面,与温老师交流越多,此想法就越深刻。温老师的因材施教、严谨治学等等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感谢温老师的引导与支持!
(浙江师范大学2017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陈康)
一直以来我都很想感谢温建明老师。我其实是一个不太有自信的人,但我想我对科研最初的信心是来自温老师。很早之前有一天晚上我在4楼做压电驱动器实验的时候,温老师过来跟我说,他发现我还挺适合做科研的,问我有没有读研读博的想法。在那天晚上之前,我的人生规划仅限于本科毕业考个教资,我甚至没想过我还能走科研这条路。我像是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而这扇门,是温老师帮我打开的。除科研外,学习上以及生活上的困难,温老师也给予我很多帮助。万分感谢。
我们实验室作为一个工科的实验室,女生比例其实蛮高的。我相信在温老师看来,在研究上男女都一样。对大多数人来说,科研都是枯燥单一的,每天与冰冷的设备与繁杂的数据打交道的滋味并不好受。这条路需要指路人,而我很荣幸,能在温老师的指导下,砥砺前行。
(浙江师范大学2022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胡影)
想对温老师说的话有很多,除了最真诚的感谢之外,我感觉温老师就是我人生的指明灯,我在生活或学习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如果是温老师在的话,他会对我说什么,之后瞬间我就明白了我接下来要怎么做了。真的很庆幸自己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正直,真诚和勇敢,时刻指引我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浙江师范大学2020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高云叶)
人生如路,需从荒芜走向繁华。个人的职业工作能被认可,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与鼓舞。饮水思源,普通平凡的我获此殊荣,离不开浙师“砺学砺行”的精神沃土,离不开领导同事的长久关怀,更离不开与一届届莘莘学子的教学相长,心怀感恩之心,方可铭记初心使命。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科技强国的国家战略与历史浪潮中培养新工科领域的青年人才,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终身使命。多年来,我志在培养复合型的工学创新人才,始终秉承“学会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卓越人生”的培养理念,长年坚持在精密驱动与控制等智能制造前沿研究领域深耕,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传递使命,持之以恒地将科技自强情怀、责任担当信念传递给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智造强国培养具有报国信念的新工科人才。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相逢师大,互遇是缘,老师们因教书育人而共行,学生们因科研学习而同长,在校园青春的这一程中,能与你们一起携手并进,共追来日,互相成就,实乃人生一桩幸事。愿我们,内心丰盈而自洽,精神逍遥而自在。
编辑: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