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两周年之际,5月22日,浙师大外国语学院组织党员骨干赴江西上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五月的赣鄱大地青山苍翠,碧水如练。外国语学院党员骨干一行首先来到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两侧分别是毛泽东的题字“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在事变中不幸受俘的包括新四军军长叶挺在内的新四军干部和东南各省的革命志士、爱国人士共计900余人被囚禁在上饶市南郊的周田、茅家岭等地的法西斯式的集中营内。在此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迫害,妄图以此改变他们为民族解放、人民民主而斗争的崇高理想与信仰。
纪念馆还原了被囚的叶挺将军的囚室,“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正气压邪气,坐牢三个月,胜读十年书”这是他在李村监狱监房墙壁上写下的。身陷囹圄何足惧,慷慨高歌赴刑场,革命志士们高歌着“肉刑折磨何所惧,数日还原又斗争”“浩气永长存,丹心昭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令党员骨干一行印象深刻。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而后,外国语学院党员骨干一行驱车来到位于横峰县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参观了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红军操场等。该根据地作为中央苏区的战略屏障,为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围剿”作出了重要贡献。每到一处,大家都认真观看陈列文献、图片、实物,详细了解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壮大。
“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最后,党员骨干一行来到了弋阳县方志敏纪念馆。纪念馆分“从农民的儿子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式’根据地的创建人与领导者”“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等部分。“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是红土地上农民的儿子,他了解农民、同情农民,走上革命道路后,他的一切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让人尤为敬佩的是,即便在被俘入狱后,他仍在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把“十余年斗争的经验,特别是这次失败的血的教训”,用笔写出来奉献给党,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华章。“算我临死前的一滴努力”,他用6个月的时间写下16篇计14万余字的文稿。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永存,方志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他旺盛革命斗志的精神源泉。
“黑暗社会中的苦学生、投身五四运动、探索救国道路、传播马克思主义、囹圄中唱响正气之歌、铁窗下谱写爱国新篇……”是他短暂一生的关键词。以爱国、创造、清贫、奉献为核心的方志敏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可爱的中国再创辉煌。
“挥泪继承先烈志,誓将遗愿化宏图。”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图标、一段段感人肺腑的事迹,都在阐释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风雨历程。回望历史,是为了汲取继续奋力前行的力量,更加凸显了当前繁荣富裕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不断激扬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据悉,自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浙师大外国语学院党委就近就便前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驻金部队等开展现场教学6次,用好“资源红”,让革命星火赓续“燎原”;培育“基因红”,澎湃新时代红色“后浪”;永固“江山红”,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师生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编辑:赵菡婧